文學為主,流行為副,今文古詩,編寫雅歌。

Facebook專頁

2015年2月20日 星期五

《上善若水》



水,是萬物起源,同時兼備至柔與至剛的特性。如《道德經》所言:「天下莫柔弱於水,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。」後段還有以柔勝剛、以弱勝強之言,著名戰役如赤壁、淝水之戰都是以少勝多的奇勝;但真正運用水計攻堅的,像下邳之戰的灌水攻城;利用天氣下雨,河水暴漲而勝的樊城之戰,就充分表現出看似柔弱的水,比能燒盡一切的火更恐怖。

然而,經中最著名的一句,是「上善若水」:上善的人,好像水一樣,水的特性如上段所言,最柔最弱;它還能滋潤萬物,卻從不邀功;奔湍瀑流,又細水長流,清濁有分,遇寒成冰,所謂俗語「搓圓撳扁」是也。水去到不同的地方,它的特性就幫它適應不同的環境,生生不息,展現最頑強的生命力,無論順逆流,於它都無礙。所以,境界修煉至如此的人,就幾近於道了。

如此說來,水之性,還勝在變,已故著名武打明星,截拳道宗師李小龍曾經說過:「像水一樣吧,我的朋友。」水的概念,在道家形而上,或道教經藏中尤其重要,所以我們不可不察。

《易經》亦云:「易窮則變,變則通,通則久。」隨時代變遷,很多事物或法則,無法沿用;像是雙親去世無法守孝三年、嫁娶無須媒婆做媒等等,拘泥於形式,會被稱作迂腐;其實重要的,乃保存傳統文化及精神,同時「活化」該等文化,使之與現代、未來接軌,每每經歷轉變,然後以不同載體載之。

俗語都有話:「舊嘅唔去,新嘅唔嚟。」為學、為師者,當學《史記》作者司馬遷:「自周公卒,五百歲而有孔子,孔子卒後,至於今五百歲。」一句「小子何敢讓也?」這種「為往聖,繼絕學」的精神,清末暨亡後的一段時間,有人倡議悉採全盤西化理論,其實忽略了中華文化之好;其實舊嘅未必唔好,新嘅亦未必好晒,像喜帖街變成......;聖安德烈堂翻新,古牆變成石屎......教人何以堪?相信,我們需要的不是摧毀,不是推翻,而是變革、改造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